小提琴如丝绸般滑顺细腻,钢琴触键充满著高贵的光泽感,重播大编制音乐从容开阔又大器,这真的是NAD的声音吗?还没听过M12+M22前后级之前,老实说我也不相信,但是听过之后,我只怕你不相信我所说的,这套组合的声音表现真的让我惊艳!
在试听过NAD M12,准备动手写下这篇评论之前,我就已经预期这是一篇可能会被骂翻的评论。怎麽说呢?因为我知道大多数人绝对不会相信,NAD的扩大机可以呈现出如丝绸般滑顺细腻的小提琴、充满高贵光泽感的钢琴触键,以及开阔宽鬆又大器的音场气势。如果我这麽写,绝对有人认为我在夸大其词胡乱吹捧。但是即使如此,我还是要忠实写下M12与同厂M22后级所带给我的聆听感受,因为这套组合的声音表现真的让我惊艳!
新科技的实验平台
长久以来,NAD在音响迷的心中所建立的形象,一直与平价、务实画上等号。他们的综合扩大机价格不贵、但是推力扎实、可靠耐用,唯一的限制是音质虽然中性纯淨,但是还达不到真正Hi End的水准。或许因为如此,所以NAD另外推出了等级较高的Master系列,主打高阶音响市场。不过,如果你以为Master系列只是「比较贵的NAD」而已,那你就太小看NAD的企图心了。
Master系列的真正意义,其实是NAD用来实验最新技术、最新概念的平台。迄今NAD在Master系列开始研发的创新技术主要有以下三项:一是DirectDigital数位放大技术。二是HybridDigital混血放大技术,也就是内建DAC的D类放大技术。三是MDC(Modular Design Construction)模组化扩充架构。目前后两者已经下放给NAD的C系列与D系列扩大机使用,只有DirectDigital技术目前仅限于Master系列的M12前级与M32综合扩大机使用。在介绍本篇主角M12之前,我们有必要先针对它的DirectDigital核心技术进行一番了解。
▲Master系列的机箱设计刻意营造高级感,前面板配备触控萤幕,可以显示详细的播放资讯与设定选单。
DirectDigital数位放大技术
什麽是DirectDigital放大技术?简单的说,就是将PCM数位讯号直接进行PWM调变放大,一般简称为「数位放大」技术。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人可能会把「数位放大」与D类放大混为一谈,但其实两者是不同概念的技术。最大的差异是「数位放大」的整个放大过程都是在数位领域进行,直到最后输出时,才经过低通滤波转换为类比讯号。但是D类放大接收的是类比讯号,整个放大过程都是类比架构,所以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。不过「数位放大」与D类放大的确也有相似之处,两者在进行PWM调变放大时,运作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。
再说的简单一点,「数位放大」将PCM数位讯号转换为PWM的动作,其实就是一种数位类比转换动作,所以「数位放大」虽然没有用到任何DAC晶片或是数类转换线路,但是它的本质与我们熟悉的数类转换器很接近。不同的是,它在数位转类比的同时,就直接将讯号放大了,等于是将数类转换与功率放大两个工作一次搞定,不但打破了数类转换器与扩大机之间的分界,也打破了传统扩大机前级与后级的分界。
「数位放大」到底有什麽优点?它是「数位直通」概念的彻底实现,所有讯号处理都是以数位运算方式进行,直到最后一刻才放大为类比讯号。在这种运作架构下,「数位放大」完全排除了类比线路的失真、耗损、噪讯、相位偏移与杂讯干扰等等问题。理论上,这是最简洁的放大方式,也是对音乐讯号污染干扰最少的放大方式。任何追求极简线路、最短讯号路径的类比放大线路,与「数位放大」相较,恐怕也要自叹不如。
▲机箱内部分为三个区域,前方是交换式电源供应,左侧是MDC模组插卡区,右侧则是主线路板。
负回授的利与弊
「数位放大」既然有这麽多优点,为什麽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呢?关键在于它的声音始终不够理想,而这个问题的症结点,与「负回授」息息相关。
到底什麽是负回授?简单的说,就是将放大后的讯号与放大前的讯号进行比对,藉此修正放大线路的误差与失真。这项技术源起于1930年代,有效解决了当时远距离通讯所产生的失真。不过在Hi End音响领域,负回授一直是充满争议的技术。许多音响设计者强调负回授会造成相位失真,务求去之而后快。但事实上,负回授可以大幅提升线路的稳定性与精确性,任何放大线路都不可能完全捨弃局部负回授的使用。
NAD对负回授有一番非常贴切的比喻:不使用负回授的线路,就像是闭著眼睛试图将钥匙插入钥匙孔,你可以想像要准确的执行这个动作有多困难。打开眼睛,一切问题迎刃而解,因为我们的视觉,其实就是一种负回授,可以指引著我们的手部运动,快速而准确的将钥匙插进钥匙孔。由此可知负回授对于放大线路有多重要。
为什麽我要特别说明负回授的运作原理呢?因为在类比线性放大线路中一直胜任愉快的负回授技术,在遇到利用快速开关进行PWM切换的D类与数位放大技术时竟然出了问题。为什麽?因为负回授的比对修正速度,完全跟不上PWM开关切换的速度,这就是传统D类与数位放大的声音一直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。
DDFA技术解决负回授缺陷
前面铺陈了这麽久,现在终于要说明NAD的DirectDigital放大技术有多厉害了。这项技术的全名是DDFA(Direct Digital Feedback Amplifier),由英国半导体公司Zetex在2003年开始研发,NAD在2005年就参与研发工作,并且在2009年推出第一款运用DDFA放大技术的M2综合扩大机,现役M32综扩就是M2的后继型号。当年Zetex将这项技术称之为「Class Z」,藉以突显它与传统A类、AB类或D类的不同之处。Zetex后来被美国Qualcomm高通併购,不过DDFA技术依然持续研发至今。
DDFA与早期数位放大技术的最大不同之处,在于名称中的「F」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Feedback负回授。DDFA要怎麽解决负回授速度不够快的问题呢?它竟然把从输出端回传的负回授讯号,也转换为数位讯号了。在数位领域,DDFA每10奈秒(nanosecond)就可以进行一次输出端与输入端讯号的比对修正,不但保留了负回授的优点,也完全解决了负回授反应速度太慢所造成的相位失真问题,难怪在声音表现上有如此显著的进步。
超完美DAC前级
了解了DDFA的运作方式之后,再将焦点拉回本篇的主角M12前级,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。前面不是说数位放大技术是将DAC、前级与后级的工作合而为一吗?照理说DDFA应该不会有前级与后级之分才对,为什麽採用DDFA技术的M12只有DAC与前级功能?这不是只发挥了DDFA的一半优势而已吗?难道Master系列还有另一款採用DDFA的后级与M12搭配?答案是没有,而且也不可能会有。因为如果M12输出类比讯号给对应的DDFA后级,那麽这部后级必须先将类比讯号转换为PCM数位讯号,才能让DDFA线路运作,这等于多了一道类比转数位的过程,破坏了DDFA数位放大的极简架构。如果让M12输出数位讯号给DDFA后级呢?这样一来,M12的DDFA放大等于虚设,变成单纯的数位处理前级而已。总之,NAD根本没必要推出与M12搭配的DDFA后级。
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M12呢?原本我一直卡在「数位直通」这个概念,认为DDFA一定要做到功率放大才算功德圆满。后来跳脱这个框架,我才豁然开朗。其实,就算M12只有DAC与前级功能,它依然充分具备DDFA的优势。与一般DAC相较,M12直接将PCM进行PWM转换的方式,可以大幅降低时基误差问题。与一般类比前级相较,採用DDFA技术的M12可以完全排除类比线路的失真、音染与噪讯。由以上两个角度检视,你会发现M12不但是一款性能优异的DAC,也是一款超完美的前级。
▲线路板中只有讯号输出端设有纯A类缓衝级,其他部分全部是数位线路,中央的CSR晶片是负责DDFA与数位音量控制的运算核心。请注意DDFA是在数位领域运作,所以类比讯号输入后,会先转换为24/192数位讯号,再进行DDFA运算放大。
解决数位音量控制的缺点
值得一提的是,M12线路中最关键的CSR A6601晶片不但负责执行PCM转PWM的工作,也兼具非常多样的数位处理能力,这些功能包括数位音量控制、数位分音、数位高低频等化、数位左右声道平衡、数位相位切换、数位单声道切换。除此之外,每组数位输入介面都可以个别设定最大音量或是跳过音量直通输出,每组类比输入还能个别设定增益与ADC的取样频率。唯一的限制是DDFA不支援DSD档案格式,想听DSD档案的话,得要在前端播放器或是电脑先将DSD转换为PCM格式才行。
注意到了吗?以上功能几乎都是在数位领域下运作,所以理论上不会对音乐讯号造成任何污染失真。在上述功能中,有三个主要功能特别值得介绍,分别是数位音量控制、数位等化与数位分音。先说数位音量控制,理论上利用数位运算方式控制音量,会造成讯号解析度的损失,所以大多数高阶前级都避而不用这种作法。不过NAD的数位音控是少数例外,它的讯号通道解析度高达35 bit,累加运算解析度高达64 bit。在这种架构下,就算播放24 bit的高解析音乐档案,也不会对讯号解析度造成任何损失。简单的说,M12的音量控制一方面排除了一般数位运算音控的缺点,一方面也没有传统类比音量衰减线路会产生的失真与杂讯,光是这项技术,就足以让M12在同价位前级扩大机中脱颖而出。
好玩的数位分音功能
再说数位等化,一般音响迷对于类比前级附带的等化调整功能大多敬而远之,因为这些等化调整通常会对音乐讯号造成扭曲污染。但是M12的高、低频数位等化完全没有这些问题,用家大可放心使用,对于修正器材搭配或是聆听空间的频响特性上非常管用。
最后介绍M12的数位分音功能,这项功能主要用于外接超低音喇叭时,可以设定低通滤波的分频点与量感。市面上具备这项功能的前级已经非常少了,没想到M12的提供的功能更为完备。它不但可以设定超低音输出的低通滤波,还可以设定前级输出的高通滤波,这项功能有三个好处 ,一是让主声道喇叭与超低音喇叭更顺畅的衔接。二是让主喇叭只负责高通分频点以上频段的重播,降低主声道喇叭的负担。三是这项功能已经具备基本的数位分音能力,可以取代二音路喇叭的被动分音器。怎麽玩呢?将M12的前级与超低音输出分别连接独立后级,再分别驱动高音与中低音单体,你就可以建构自己的数位分音喇叭系统了。
扩充性丰富的MDC模组
除了DAC与前级功能之外,M12还有另一项重要特点必须介绍,那就是NAD自行开发的MDC模组架构。这是藉由加装插卡式模组,扩充M12功能性的设计,相同的MDC架构也运用在NAD的C300系列综合扩大机中。M12的MDC插槽多达六个,其中三个已经预先插入三种模组,一个是类比输入模组,包括一组RCA输入端子、一组XLR输入端子,以及一组Phono唱头放大输入端子,支援MM与MC唱头输入。一个是数位输入模组,包括一个AES/EBU输入、两个RCA同轴输入,以及两个Toslink光纤输入。最后一个是USB输入模组,包括一个支援USB DAC的USB Type B输入端子,以及一个支援外接硬碟(FAT32格式)与随身碟的USB Type A输入端子。
至于另外三个空著的MDC插槽,则可依照用家需要,选购其他MDC模组。目前NAD一共有两种MDC模组可以选购,一个是支援家庭剧院的DD HDMI模组,另一个是支援数位串流的DD BluOS模组。后者使用了NAD自家开发的网路串流技术,特别之处是捨弃了限制太多的UPnP、DLNA网路串流协定,改採透过区域网路,直接抓取电脑中「共享资料夹」,以「非同步传输」模式,透过自家开发的BluOS Controller App播放音乐档案。这个App的功能十分强大,不但可以串流播放电脑「共享资料夹」中的音乐,也可播放手机中储存的音乐,当然也可以播放NAS网路硬碟中的档案,并且支援MQA高解析音乐格式。更厉害的是,这个App支援的网路音乐串流平台竟然多达16个,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。NAD甚至另外成立Blue Sound品牌,吸引更多厂家加入BluOS阵营,可见NAD对于BluOS的重视。
▲背板左侧有六个MDC模组插槽,其中三个已经预先插上类比输入、数位输入、USB输入模组。
比拟顶尖Hi End器材的空气感
M12虽然规格优异、功能强大、扩充性齐全,但是真正令我好奇的,其实是它的声音表现。到底DDFA理论上完美的运作架构,能否如实的反应在它的声音表现上?试听时我搭配NAD M22后级,首先驱动Marten Django XL喇叭,一种我在这间聆听室从未感受过的「空气感」,立刻瀰漫在整个空间中。这种感受就像是原本在密闭的房间中,推开窗户之后,一股清新的空气随著微风迎面吹来,让人感到清神一振、无比舒畅。
到底什麽叫做「空气感」呢?我认为这种听感来自于以下五种特质:一是声音中的细节情报特别丰富,这种特质让人声与乐器质感听来特别丰润,但是却没有过度强调解析,音质也没有过于理性锐利的倾向。二是音乐背景特别安静,每一件乐器都可从背景中完全分离,栩栩如生的浮现在我的眼前。三是不论任何音乐类型,听来都特别宽鬆,即使用极大的音压聆听,也不会让我感到刺耳压迫。第四是音场特别开阔,宽度可以轻易超过左右两支喇叭的限制。第五是驱动力强悍、低频收放快速,这种驱动力完全不会让我觉得勉强,而是有著从容不迫的轻鬆感。
上述五种特质,除了第五点之外,其实很容易与DDFA噪讯、失真极低的特性产生连结。至于驱动力一项,显然是M22后级的功劳,这款后级採用了荷兰Hypex的Ncore高阶D类放大模组,机箱体积不大,但是持续输出功率高达300瓦,峰值电流输出高达50安培。我曾经听过几款使用Ncore的扩大机,声音表现每次都令我惊豔,这期总编评论的MBL N15后级就採用了订製版的Hypex放大模组,声音表现也得到总编好评。总之,M22后级在这次的试听中扮演著关键角色,如果预算许可,强烈建议M12与M22搭配使用。
▲这次搭配试听的M22后级造型与M12一致,两者搭配的声音表现更为优异,强烈建议一套西装搭配使用。
弦乐质感有如最好的缎面丝绸
在试听过程中,我也尝试用M12直接搭配PMC Result 6主动式书架喇叭,试图进一步了解M12本身的声音特质。少了M22的搭配之后,M12的声音果然有了变化,原本用M22驱动Marten大喇叭宽鬆感与开阔感少了许多,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紧凑、凝聚的声音线条。不过除此之外,前述极黑的背景、通透的音质、极高的乐器分离度等等特质,都依然完整在这套组合中呈现。
接下来用M12搭配M22驱动Marten喇叭的组合,试听几张我熟悉的CD。先说曾宇谦的「Reverie」专辑,这张专辑用大多数系统播放,琴音都会略嫌紧张,但是用这套系统聆听,琴音线条却散发著难得的圆润音质,这种圆润感并不是抹去了细节毛边之后的圆滑质感,而是有著丰富擦弦细节的丰润感与自然感。琴音有如高级缎面丝绸般细密滑溜,而且散发著优雅迷人的光泽感。如果只听声音,我绝对会认为这是顶级Hi End器材的重播表现,绝对无法与我以往所认知的NAD扩大机产生连结。
超凡的音质纯淨度与丰富细节
这种声音的宽鬆感与丰润感,会不会是M12+M22刻意营造的特质呢?听「Marten Supreme Sessions 2」专辑,这是一张完全不添加人工残响的录音,M12+M22也忠实呈现出原汁原味、没有人工加料的乐器质感,可见这套前后级其实是忠于录音原貌的。虽然如此,但是我听到的小提琴音质是有厚度、不乾涩的,演奏的强弱起伏是分明而能够让人感动的。这样的表现,再一次证明M12+M22的优异音质与绝佳的录音细节挖掘能力。
▲黑人女歌手Andra Day年纪不大,但是唱起灵魂乐却情感浓郁,爆发力惊人。由她演唱的「Stand Up for Something」是电影「Marshall黑白正义」的主题曲,得到今年奥斯卡最佳原创主题曲提名。用M12+M22大音量播放,听感上丝毫没有压迫感,可以充分展现Andra Day奔放浑厚的嗓音与演唱。
听Oreobambo的「Transparent Universes」专辑,钢琴高音触键的音质有著特别扎实的緻密感,泛音尾韵彷彿无穷无尽的延伸,音质展现出有如鑽石一般超凡的纯淨度,完全听不到任何一丝杂质。低音触键则展现出惊人的能量与下潜劲道,充分展现出Fozioli大型平台钢琴的绝美音质与充满权威感的气势。
最后听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的贝多芬「第七号交响曲」第四乐章,这是我所听过最激昂奔放的演奏版本,不过用这套系统听来,我才发现莱纳的指挥虽然猛爆,但是整体结构与层次其实并不混乱,弦乐齐奏的线条也很清晰。播放大编制乐曲的稳定感、层次感与从容感,的确是M12+M22组合的强项之一。
不可同日而语
花将近二十万元买一台NAD的前级到底值不值得?我想许多人都会在心中挣扎一番。不过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,不用挣扎了,只要听过M12的表现,我相信你不但不会嫌它太贵,还会觉得它太超值了。不论是M12使用的DDFA数位放大技术、BluOS数位串流技术,或是M22搭载的Hypex Ncore D类放大模组,新世代的音响科技,正在逐步改变Hi End音响世界的未来面貌。昔日以平价形象闻名的NAD,如今早已在新世代音响科技的战争中抢得先机,而M12正是你重新认识NAD的最好起点。
NAD M12原厂公布规格:
类型:DAC前级扩大机
频率响应:20Hz-20kHz(±0.3 dB)
最大输入电平:大于8 Vrms
声道分离度:大于70 dB(1 kHz/10 kHz)
数位输入:USB Type A×2、USB Type B×1、AES/EBU×1、RCA同轴×2、Toslink光纤×2
类比输入:XLR×1、RCA×1、RCA唱头放大×1
类比输出:XLR×1、RCA×1、超低音输出×2
数位输出:RCA同轴×1、Toslink光纤×1
外观尺寸:435×133×383mm
重量:8.1公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