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Blade Two这款音箱,KEF官方是基于Blade的设计,以迎合空间较小的家庭环境。Blade Two在外形上与Blade基本一致,尺寸比Blade小一点,更容易摆设,当然价格也稍稍便宜一点。既然这样,那是不是说Blade Two是一件妥协性产品?按照KEF对Blade Two的回应,称KEF不会贸然推出新品,只有在保证声音表现足够好的情况下才会推出,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虽然这个回应很官方化,但是KEF即使在有了Blade的前提下也要花费3年时间才推出Blade Two,可见更新速度并不高。事实上,KEF是希望慢工出细货。
左为Blade,右为Blade Two
重播性能向Blade看齐
由于Blade Two的体积缩小,其喇叭单元的配置也相应地进行调整。最大的区别在于,侧面的四个低音单元从9英寸变成6.5英寸,而同轴单元部分则没有任何变化。但从性能参数来看,其实两者的差别并不大,当然低音单元尺寸小一点的Blade Two它的低频下潜会受到那么一定的限制,只能到34Hz,而Blade可以到达28Hz。不过,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因此,如果站在Blade Two的角度看Blade的话,Blade Two的各方面性能都在向Blade看齐。因此,KEF的本意,就是Blade和Blade Two在本质上没有级别高低之分,只有适用空间大小的区别。Blade Two的价钱便宜点的原因是因为体积小有所缩小,用的材料也相对少一点而已。
既然性能上相差不远,那么在实际应用上有什么不同呢?答案是房间大小还有与侧墙的之间的距离。由于Blade和Blade Two的低音单元都安装在左右两侧,倘若音箱与侧墙的距离以及两只音箱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的话就用Blade Two,相反,空间较大、音箱与侧墙距离更远的话,就用Blade更合适,更容易得到饱满的低频。
理想的点音源发声
说到点音源,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同轴共点设计,那就一定会想到KEF Uni-Q同轴单元,而Blade Two也是采用与Blade Two一样的同轴单元。当然,使用Uni-Q同轴单元仅仅是实现点音源的其中一种方式,仅仅是高音和中音实现同轴发声。而Blade和Blade Two的整体设计就是追求点音源发声,除了Uni-Q外,还把4个低音单元考虑进去,实现全频同轴共点发声。KEF的做法就是让4只低音单元尽量靠近,以及环绕在Uni-Q同轴单元周围,再加上单元之间衔接平滑的情况下,就能达到点音源发声的效果,声音听起来会非常融合,就好像一整个大型单元在发声。其实,这种设计在很多大型的专业监听音箱上面都会用到。大家不妨看看PMC QB1-A、Dynaudio Acoustics M4 Plus、Rey Audio WARP系列、ADAM S6X等等这些音箱的设计,它们与Blade和Blade的理念是一致的。但不同之处,就是Blade和Blade Two为了缩小前障板的宽度而将4个低音单元安排到左右两侧。其次,最重要的是两边的低音会将箱体的振动给抵消掉,箱体共振就会大大地减少。
Uni-Q同轴单元部分与Blade所使用的是一样的.
Blade系列特有的SAS(SingleApparent Source)全频段点音源发声状态,其前提条件是低音单元必须与Uni-Q越靠近越好。由于Blade Two的体积缩小了,Uni-Q与低音单体的尺寸差距有所缩小,对频段的衔接也有帮助。
Blade Two的分频器分为两部分,一个是同轴单元部分,另一个是低音部分
主要技术参数:
KEF官方:http://www.kef.com/html/cn/